在我的记忆中,我们的“南校场”(小时我们都称五一广场为南校场)就是无与伦比的宽敞,也许那是从未出过远门幼小的我孩时的记忆。我们老家就住在五一广场边的茶亭街,距离五一广场就是几百米的距离。小的时候,不知道“南校场”是什么意思,只知道福州方言称“lan ga duong”,起初还以为是福州话的“我们场”,后来慢慢长大了,才知道是叫“南校场”。
南教场是福州旧时练武、阅兵的场所,当时是位于福州城外的一片开阔地。民国时期改建为体育场,但一直到七十年代,福州老百姓在口头上还是称这个地方为南校场。据史料记载,五一广场的前身是一片沼泽地,湖塘比邻,莲藕居多。唐末五代时,闽王王审知便是以湖为壕,在于山脚下筑起一座城墙,小组这个城墙的一段被挖掘后保护起来,就坐落于观礼台的左翼,称为"夹城",形同月芽,故亦称“月城”。宋代之后,湖塘逐渐淤积成良田,宋许敦仁有诗云::“负郭湖田插两收”,说的就是这里的事。至明代,驸马都尉王恭修福州府城,依"月城"为格局,设有7大城门,地处于山脚下的城门称为“南门”。在于山南麓至今还遗留一段明代的古城墙,作为历史的见证。这“南门”的城外一片空阔地,便是现在的五一广场。广场的北侧便是于山,站在山上,五一广场全收眼底,一览无遗。
明代改良田为校场,供练兵演武之用。称“南校场”。环场一周达4华里,四面以河为界。至清代,建有演武厅、堂室、长廊、亭榭,很有一些规模。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戚继光率领6000将士从浙江赶赴福建抗倭,在南校场安营扎寨,后在宁德横屿、福清牛田、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,班师回浙江。福州父老在于山平远台设宴饯行,并刻纪功碑。
南校场也是原来福州省会的体育中心。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"福建人民体育场",八十年代初还建福建省体育馆,福建省和福州市的运动会几乎都在这里举行。后来,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,把“福建人民体育场”改为“五一广场”,广场东侧的大路便成了五一路。广场北侧原是鼓楼第二中心小学,被撤迁后,依山势改建为东西两组阶梯“观礼台”,中间有毛主席挥手的巨大汉白玉雕像,后面建"于山堂",作为展览馆或领导会见宾客的地方。
在五一广场那绿茵茵的花树草木中间,留有一块约6000平方米、用钢砖铺成的广场,成为五一广场的中轴线,在这条线上有四座建筑,一就是我的艺术家朋友程俊华先生设计的不锈钢的大型城雕《三山高耸,一水长流》,总高23.8米,为福州的市标。二是一座汉白玉的大型城雕《八闽茶女》,采茶扑蝶,翩翩起舞,周围是大型的喷水池。音乐喷泉在喷水,曼歌妙曲;彩灯在变幻,色彩斑斓,令人深思遐想。三是一座汉白玉的旗坛,有二层平台。底层约17米见方,有6层台阶,4个开口;上层约7米见方,有5层台阶,2个开口,都铺着红色的地毯。红白相映,十分醒目。平台四周围着精雕细凿汉白玉的栅栏,仿佛北京的天坛,肃穆高雅,高高耸立的不锈钢旗杆上,飘扬着五星红旗,让福州百姓瞩目、骄傲。四是原来的体育馆拆了改建为福建大剧院,而五一广场也演变为五一公园。
在我的记忆里,除了观礼台正中央是毛主席座像外,广场的西侧和东侧分别为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、斯大林四面大幅画像,东侧还有毛主席的大幅书法诗词作品。在我读小学的时候,那时全社会正在掀起纪念二万五千里长征象征性长跑,每天早上,我们都要沿着广场的四周跑上五圈,然后再笔记本写上当天跑的的里数,向着二万五千里目标前进。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年代,五一广场成商业广场,各种服装、鞋帽摊位数有好几百个,广场旁边还建起了商业城,专门成立了商业城管委会。
小时候大哥“舒然”给我在五一广场拍照,影子就是大哥的影子。
一九七六 年与邻居小伙伴在五一广场留影
评论